摘自:《崆峒教育信息網》
日新月異,傳統教育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隨之而來的新課程改革已躋身于素質教育的寶座。緊跟時代的步伐,走進新課程改革的神圣殿堂,我們發現這里并沒有現成的模式經驗可循,只能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
這時面對前行的路,回顧昨天的足跡,我們一直在努力,可是我們是否懷疑過在不經意間自己已經走進了它的誤區。
一、只要每節課有學生討論問題,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新課改。不能否認,新課改中當然要有討論這一標志,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倡導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哪些問題值得討論,哪些問題不值得討論。記得在一次語文公開教學中,老師讓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一下如何給課文劃分段落、并總結一下段落大意。教室里學生竅竊私語,不到一分鐘,然后老師點名學生回答,一節課緊緊就圍繞這兩個問題。其它的都是老師問學生齊聲答。結果點評這節課時某些老師說到“這節課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是比較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能夠讓學生討論。”可見我們還是徘徊在新課改的邊緣,難道我們就不能提一點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來供學生討論嗎?比如學習了《跳水》一課給你的啟發是什么?在《田忌賽馬》中調換馬的出場順序的其它兩種方法能夠轉敗為勝嗎?為什么?自己動手擺一擺?通過大家討論得出結果。可見,不要讓新課改中的討論流于形式,而應該充分發揮它的功效。
.二、創設了良好的討論氛圍或情境,卻沒有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面對新課改,很多的教師感慨,教了一輩子書,卻越來越不會教。為此在一些觀摩教學中,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比如把學生分成幾組,圍坐在一起上課,有利于學生討論交流,但是效果怎樣?給人的感覺還是你講我聽,或者是師生之間合不上拍。教師在臺下是準備充分,信心百倍,可是面對提不起興趣的學生,頓時又心灰意冷。這獨角戲實在唱不下去,甚至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搪塞:新課改根本不適合農村的學生。可是這就是我們沒有結合實際,靈活應用。面對學生,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為下一個環節打基礎。面對問題,我們適時啟發一下,學生也許會茅塞頓開,多給學生一點嘗試,一點鼓勵,也許課堂氣氛就不會那么令人窒息,學生會在小組競爭中多一些探討與發現。
三、在學生的自由發言中,要善于總結,不要扼殺學生的興趣與理想。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已經形成了向一個問題的標準答案看齊的習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忽略一些學生的獨特體驗。我們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能以主觀思想意識去評價一個結論。而應該在肯定的同時給予誘導,讓他們發現合理、個性的東西。比如“觀潮”與“奇觀”兩個詞語中的“觀”意思有什么不同?起初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這時我們不應該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讓他們通過動手查字典來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答案。還有一些發表自己觀點的問題,同學們在相互的交流中,通過比較,加之老師的指導,自然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而使自己的觀點趨于完善。有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學生的某些觀點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不要一味地提問題考學生,而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大膽提問,善于質疑的習慣。在傳統的教育中,只知道老師提問我回答,從來就不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答,只等待現成的答案。這就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自己獲取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據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輔導者和各種能力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說給學生一對會飛的翅膀,不如讓他長出一對理想的翅膀,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受用終生。
五、不要孤立智力發展遲緩的學生,或有過錯的學生,應該尊重他們做人的尊嚴和價值,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因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師要重視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六、不要曲解“寓教于樂”。在新課改中,我們的教師認為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快樂中學。于是一堂課變成了音樂、游戲、美術的綜合體,它的側重點成了樂而不是學,有點喧兵奪主。這些輔助課堂教學的手段太多,失去了教學的平衡,從而收到的效果甚微。可見,把握好一個“度”是關鍵。
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只要走出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的誤區,你說:距離新課程改革的中心還會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