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論文下載網》
[摘要]:本文從教育哲學、教育法律政策的視覺出發,對“低入口,高出口”教學的思想內涵、理論基礎、法律政策依據等進行了初步的理性探析,并對應用實踐的意義作用、策略方法提出了教學建議。
[關鍵詞]:“低入高出”;教學理論;理性認識;教學建議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legal policy vision, “the entrance of low and high exports,”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each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legal policy, and soon the basis of a preliminary of the ration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le, strategy Teaching methods proposed.
Keywords:“higher than the low income”;teaching theory;rational knowledge;teaching
前言
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教學現象:A校新生錄取線低,B校錄取線高,錄取人數大致相當,而升學時,A校應屆生上線人數或上線率高于B校;C班學生入學平均成績低于D班,而升學時,C班應屆生平均成績和上線人數、上線率高于D班;E生入學時成績低于F生,而畢業時,E生的成績高于F生,進入了較理想的學校。如此等等,這就是中小學教學中普遍存在并得到認同的“低入口,高出口”(簡稱“低入高出”)的教學現象。
然而一直以來,對這一教學現象中小學只有實踐的感受和經驗的總結,而沒有理性升華,理論界也沒有引起注意并作出理論的闡釋。而筆者認為,重視和充分認識“低入口,高出口”這一教學現象,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和很好解決教學中的突出矛盾問題,探尋新的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有力的促進學生個體、班級年級和校際間教學的均衡發展。為此,筆者試作以下探析。
一、“低入口,高出口”教學內涵的初步認識
“低入口”是指學生入學或編班時其學業基礎相對低于同類及其以上學校或本校、本班學生的錄取標準或學業水平。“高出口”是指“低入口”學生畢業時其學業水平相對高于一定區域內同類及其以上學校或本校、本班原“低入口”學生的學業水平。其中“低”與“高”,無論是就學生個體比較,還是與他人、他班、他校比較,其概念和程度都是相對的。
“低入口,高出口”就是對入學或編班時學業基礎相對低于同類及其以上學校或本校、本班學生的錄取標準或學業水平的學生,通過學校科學正確的教育教學,使之素質得以均衡發展,在畢業時其學業水平相對高于一定區域內同類及其以上學校或本校、本班原“低入口”學生的學業水平的教學過程。同時,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低入口,高出口”的內涵作進一步的認識。
“低入口,高出口”是一種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解決教學中學生低基礎與高水平矛盾的教學過程。這一教學過程,力求在低基礎與高水平的“對立斗爭”中尋求盡可能的平衡與統一,以努力縮小“低入口”與“高出口”的心理差距與學業水平差距。
“低入口,高出口”是一種激勵奮發向上,促進質量提高的教學目標和管理目標。“低入口,高出口”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作為教學目標提出來,它具有目標性,也具有號召性和激勵性。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鼓舞士氣,堅定信心,調動主觀能動性,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作用。
“低入口,高出口”是一種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方面的均衡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低入口,高出口”的前提是承認“入口”低的客觀現實,但在主觀上并不消極對待,而是以主動積極的態度追求均衡發展、全面發展“高出口”的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它重在要求努力解決好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幫助“學困生”,轉化“后進生”,提“高中等”生,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諸方面的問題。
“低入口,高出口”也是一種經實踐證明的富有實效的教學理念和辦學思想。無論是一所學校、一個年級,還是一個班級、某個學生的實踐;無論是德育、智育,還是藝體教育方面的實踐,都充分證明了“低入口,高出口”的可行性、實踐性和實效性。因而“低入口,高出口”可以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和辦學思想用以指導中小學的教學實踐。
二、“低入口,高出口”教學的理論基礎
“低入口,高出口”教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入學低基礎與畢業高水平的矛盾問題,這一問題從理論上來說是教育哲學研究與實踐的范疇。因而,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分析,“低入口,高出口”的理論基礎主要在于五個方面。
(一)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恩格斯認為:“辯證法被看作關于一切運動的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這就是說,辯證法的規律無論對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的運動,或者對思維的運動,都一定是同樣適用的。”①毛澤東指出:“馬克思的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②對立統一規律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著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互相聯結、依存,同時又互相排斥、斗爭,又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對立統一規律還認為,一切事物都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動的、可變動的,即都是運動的、變化的和發展的。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
(二)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H.加登納創立的,它是當今世界在學校教育改革實踐兩方面都深具影響的一種教育理論,同時也是由一種心理學理論發展而來的教育哲學思想。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除了言語/語言智力和邏輯/數理智力兩種基本智力以外,還有其他七種智力,它們是視覺/空間關系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啟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不同的九種多元智力,而這幾種多元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展出來。這一全新的智力理論對于中小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從中小學教學來說,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上述九種基本智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而教學的起點不在于一個人有多么聰明,而在于怎樣使之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面使之變得聰明。
(三)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理論運用現代系統理論的觀點提出:人作為一個系統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諸種要素的集合,它們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當其中某一要素提高了,就可能帶動其他要素的發展;當某一要素滑坡,也有可能引起其他要素下滑。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教育對象在德、智、體等方面能夠全面的、和諧的發展,反對單一要素的片面發展。因此,素質教育要求培養的人具有和諧協調的素質結構。
素質教育還強調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要求既堅持所有的每個人都必須受教育(除非喪失學生能力的人),在形成素質結構上都有共同要求,同時又強調每個人受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是不一樣的。這在實踐中即要求教育方法不能追求“一刀切”和“齊步走”,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也就是要從學生的差異出發,通過教育使每個人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
(四)均衡教育理論
教育均衡實質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則的支配下,教育機構和受教育活動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確保其實際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教育均衡發展的本質是追求教育平等,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方針的要求。教育要為人民服務,就要千方百計采取措施,讓每一個人都受到教育,讓絕大多數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就要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均衡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無論是班級間、年級間、校際間、區域間的同類教育或各類教育間都應當注意發展的均衡性。一方面生源分配、師資調配、教學裝備、設施建設和資源配置應努力做到均衡,另一方面規劃布局、財政投入、政策取向、供給需求更應該做到均衡。
(五)成功教育理論
成功教育的實質就是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感,讓學生形成一種自我激勵,從而挖掘出自己的潛能,提高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爭取成功的內部動力機制,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成功教育的理念是:成功不僅僅是“優等生”的素質,也會垂青于那些敢于戰勝困難,善于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學困生”、“后進生”和“中等生”。因而成功教育相信人人都能成功,處處都有成功,時時都能成功,個個都能成人。成功教育認為,負面的期望是阻礙學生走向成功的第一障礙,學生自己無端妄自菲薄,自我懷疑是其走向成功的第二障礙。實施成功教育應以期望為基石,以機會為磚石,以科學有效的方式構建模式。
三、“低入口,高出口”教學的法律和政策依據
在“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實際上是要努力解決個別或部分乃至大部分學生學業水平低、道德水準低等問題,大力幫助“學困生”,大力促進“后進生”,大力提高“中等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其所依據的法律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部。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貫徹教育方針,執行國家教育教學標準,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章第八條第四款規定:教師應當“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條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章第十三條規定:“學校應當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學校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
(五)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教基〔2005〕9號)指出:“切實貫徹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工作方針,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進一步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學校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積極改善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要面向全體學生,采取各種措施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幫助,努力使所有學生共同進步。”
四、“低入口,高出口”教學實踐的意義作用
“低入口,高出口”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一般來說中小學均可應用,尤其是生源質量不高的薄弱中學、農村中學。在應用實踐中其具有六個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一)鑒于“低入口,高出口”是解決學生“低基礎”達“高水平”矛盾的教學過程,因而在實踐這一過程中,其有助于教師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助于學校教學管理方式的改變和改善。
(二)鑒于“低入口,高出口”是提高質量的教學目標,因而通過轉變觀念,改革教法,改善管理等教學過程,其有助于調動師生教與學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教學效率;有助于薄弱學校面貌的改變,辦學的持續發展。
(三)鑒于“低入口,高出口”是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和均衡教育的教學要求,因而通過實踐這一教學要求,其有助于“后進生”的轉化,“學困生”的進步,“中等生”的提高,學生兩極分化的縮小,教學的均衡發展;從而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學校辦學效益的增進。
(四)鑒于“低入口,高出口”是富有實效的現代教學理念,因而在實踐這一理念的過程中,其有助于學校辦學指導思想的端正,有助于教師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從而使學校的辦學和教學行為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
(五)鑒于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入學,學生兩極分化嚴重,學業水平極不均衡,初中教學質量和高中生源質量亟待提高,又由于我國將要在2015年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因而“低入口,高出口”這一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在中學,尤其是薄弱中學、農村中學具有普遍而長期的實踐意義。
(六)從逆向思維來看,實踐“低入口,高出口”這一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有助于研究辦學條件優良、生源質量較高的普通高中“高入口,低出口”的教學現象,并探討解決一問題的有效對策。
五“低入口,高出口”教學實踐的策略建議
(一)辯證認識“低入口”,全面分析“低入口”
進行“低入口,高出口”教學實踐的前提是辯證認識“低入口”。不少薄弱學校和教師把“低入口”看成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因而認為“低入口”只能“低出口”,這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也正因為如此,不少薄弱學校長期提高不了質量,長期摘取不
了“薄弱”學校的帽子。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認識“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學實踐,首先就應當辯證認識“低入口”,要把“低入口”看成是動態的,可改變的;要看成是成功的機遇,成功的起點。這樣,就會有教學的信心,才會積極去創造成功的條件。其次要全面分析“低入口”,分類分析“低入口”,只有這樣,才可能有的放矢的開展教學,才會全面改變“低入口”的現狀。
(二)確定學段策略,實施成功教育
實施“低入口,高出口”教學是一個綜合性的長時期的艱苦的教育工程,必須進行科學的綜合的教育策劃,從而采取正確的教育教學策略實施。
近年,一些高中學校的實踐提供了較好的成功的經驗,例如q校“低入口,高出口”的學段策略是:一年插漏補缺(填低),二年夯實基礎(夯基),三年全員提升(提高)。學科策略是:思想學科并進,以思想為主線,促進學科學習;高中初中并進,以高中為主線,補夯初中基礎。總體策略是:不歧不棄,樹立信心;重心下移,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層教學;面向全體,人人成功。上述策略可供借鑒。
(三)重視心理教育,加強學習指導
“低入口”的學生一般都有心理障礙,主要是學習心理方面的障礙,這影響了他們在前一學段的學習進步,造成了他們“入口”偏低的現狀;另一方面也影響了他們入學后對自己的正確評價,感到自卑自棄,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進步的信心。因而,學校和教師在實踐“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要開展心理教育,治愈他們的心理疾病,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使他們放下心理包袱,增強學習進步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同時要重視和開展學習指導,對他們進行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指導矯正,把學習成功的大門鑰匙交給他們。
(四)真誠關愛后進生,增強其成功信心
“低入口”的學生有部分都是“后進生”,無論是在學習方面還是在品德方面,他們都需要關愛,需要信心,需要幫助。因而學校和教師對他們要有愛心,要有信心,不能歧視,不能放棄。要做到“四給”,即給關愛、給(成功的)信心、給(成功的)機會、給(成功的)環境;還應做到“四包”,即包思想、包學習、包生活、包進步。學校和教師應當懂得,只有大面積的“后進生”轉化、“學困生”進步和“中等生”提高,才能真正全面實現“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學目標。為此在“后進生”教育、“學困生”指導和“中等生”幫助及其管理方面必須下真功夫,花大力氣,切實落實。
(五)加強分類指導,開展分層教學
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分析,“低入口”的學生不僅僅是學習成績“低”,也有的是道德水準“低”;而學習成績“低”者,也不盡在某一學科、某一層面。因此,學校和教師在實踐“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分層教學,促進“低入口”的學生都分別獲得不同程度的水平提高。為此,學校和教師還應當對“低入口”學生的成績、素質進行多元分析,對他們以后的“出口”作出預期規劃,在此基礎上擬制出分類指導,分層教學的方案并予以實施。
(六)創建激勵機制,促進全面發展
在“低入口,高出口”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三個方面創建激勵機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不分快慢班,平均成績分班,也可采用電腦派位,為學生提供平等學習的環境和機會,以使學生消除自卑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如鯰魚一樣激活班集體,如標桿一樣成為班級學生學習奮斗的目標。
2.分類分層確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之作為學生的近期學習進步目標。在該目標的教育管理過程中,應當加強指導、督促、檢查和激勵。如此反復,即可使學生得以長足發展,持續發展。
3.設立思想品德、學科學習、藝體特長獎,這樣可促使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層面獲得獎勵。由此,可使學生生長學習興趣,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從而增強成功的信心和能力。
[注釋]:
①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 372.
②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2.565.
[參考文獻]:
〔1〕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意義〔J〕.教育科學論壇.2003,增刊.
〔2〕沈致隆.對話加德納:“多元智能”我們不能簡單理解〔N〕.中國教育報.2004-8.5.(3).
〔3〕秋民.蔣建華.人人成功,個個成人〔N〕.中國教育報.2004-12.11.(3).
〔4〕鄧甲頻.成功教育的課堂教學探索〔N〕.教育導報.2004-4.29.(3).
〔5〕吉林省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6〕國家教育委員會人事司編寫.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C〕.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
〔7〕翟博.教育均衡發展:理論、指標及測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8〕馬憲平、關依蘭.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戰略選擇〔J〕.北京教育.2003,(10).
〔9〕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教基〔2005〕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