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觀點
京劇進校園 你準備好了嗎
現在人們對京劇進校園有不同的看法,我本人認為確實應該進,并且不僅僅是京劇,其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也可以進入,京劇進校園只是“先行一步”。京劇進校園有利于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占領青少年的思想陣地,也有利于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應該說積極意義還是不小的。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實施,正式實施之前是真的準備好了嗎?
首先是觀念問題。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沒有積極向上的觀念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行動。現在不用說中小學生,就是中青年人,喜歡京劇和戲曲的到底有多大比例?和喜歡流行音樂、現代影視劇的人數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我想不用統計也可想而知。現在喜歡京劇等戲曲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因為他們是從京劇和其他戲曲作為主流表演形式的年代走過來的,他們聽得懂,也能欣賞其中的美。而現在不少中青年人和絕大多數中小學生根本聽不懂,不懂也就不愿意去聽、不愿意去唱。所以,我認為讓京劇進校園,首先要讓學生懂,然后再讓其學,而學后再使其懂得更深,懂得更廣,否則就可能只流于應付檢查。
其次是師資問題。京劇進校園,成為音樂課的組成部分,那么音樂教師起碼應具備京劇方面的一些基本素質。從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音樂教員的實際情況看,不少教師自己不僅不會唱京劇,也無法講授京劇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識。相當一部分教師可以說是對京劇一竅不通,更談不上教學生。我認為,京劇進校園之前,應對學校的音樂教師做一些適當的培訓,從而使教學能夠取得實際效果。
再次是教學評價機制問題。在我國現行的高考、中考制度下,對于中小學校,仍然是把學生文化課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學的最主要指標。上級主管部門、學校領導、老師、學生家長所重視的,無一例外,都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至于其他不參加考試的科目,自然也就可有可無了。在我國的不少小學,尤其是農村的小學,體育課、美術課、勞技課、音樂課等有的根本就不安排,就是安排了也經常被語、數、外等科目的老師“霸占”,學習京劇的課程可能也難逃如此下場。如果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不合理,京劇是無法真正進入校園的。只有積極改革高考和中考體制,形成有利于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教學體制和評價機制,才會使京劇等中華文化瑰寶真正在校園扎下根來。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劉寶團
周濟:京劇進中小學是在音樂課中加京劇曲目
周濟說,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初衷和目標,就是要加強素質教育,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周濟說,這件事本身并不是像有關媒體說的那樣開設京劇課,而是在我們的音樂課程當中加入京劇的曲目。其實我們的學生每年大概學習20首歌,其中加入一到兩首京劇的曲目,我認為這是比較好的選擇。
梅葆玖等42名委員建議:京劇進中小學要慎之又慎
梅葆玖稱,樣板戲可以少安排些,因為樣板戲畢竟是“文革”產物。他還建議組成一個專家小組對每一個段子進行全面評估,做出合理評估報告,再由中小學音樂老師代表進行操作性質的研究探討,然后再做出教案和全國統一的文件。
教育部官員明確表態:"京劇進校園"將增傳統劇
正方反方:京劇該不該進全國校園
京劇進課堂刺痛了我們哪根神經
京劇課進校園能傳承優秀文化嗎?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