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為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這四種因素中,教師是“教”的主導、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的組織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等都是取決于教師的主導。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動力靠教師來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靠教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方法靠教師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教師“教”的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主要的途徑。通過教師有效地“教”實現學生有效地“學”。教師的什么因素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呢?研究結果表明教學行為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學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縱觀我校目前的課堂教學,仍存在著不少無效、低效甚至“負效”的教學行為。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以及學到什么程度,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有效教學”有三個基本要素:
(1)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2)有效率。“時間是教育王國的金錢,教育需要時間----教師用時間提供教學服務,學生用時間購買學習。”高效利用教學時間指教學時間利用的高效率,在單位時間內教學造成了最佳的教學效果。一般認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所用的課時越少,課堂教學效率越高;在一定的課時內,學習的內容越多,學生的收益越大,課堂教學效率越高。從這里可以看出,課堂教學效率是關于學習收益與教學時間的綜合概念。很多研究表明,教師在教學中高效利用時間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關鍵特征,并且能不能高效利用時間成為區分有效教學和無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實施課堂管理并因此造成教學中斷、偏離教學內容的閑扯卻會占用、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不是有效教學的表現。
教學效率應是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比值。教學投入是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人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的總和;教學產出是指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包括學生知識、技能的增長,身心素質的進步、成熟,個性的成長,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教師素質的培養和教學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實踐中的有效教學也可表述成是教學所得與教學所耗的比值。 (3)有效益。指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并從質和量兩方面進行評價。研究有效教學并不是不要教學質量,并不是不要升學率。而是要使教學質量更高,教學行為更加規范,教學時間更加經濟,教學結果更加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