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教育體育局
轉發《中共承德市委關于在全市教育系統開展向卜延榮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的
通 知
各鄉鎮中心校、中學、縣直各單位: 現將《中共承德市委教育工委、承德市教育局關于在全市教育系統開展向卜延榮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承教工委[2009]57號)轉發給你們,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承德市委教育工委 承 德 市 教 育 局 關于在全市教育系統開展向卜延榮同志學習活動的 通 知
為在全市教育系統大力宣傳和弘揚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高尚情操,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牢記宗旨,服務人民,立足崗位,艱苦奮斗,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示范。市委教育工委決定,在全市教育系統深入開展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廣泛開展向卜延榮同志學習活動。現就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深刻理解向卜延榮同志學習的重大意義 卜延榮,中共黨員,現為隆化縣灣溝門鄉茶棚村小學教師,從教38年,一直堅持在農村教育第一線,一次家訪不幸造成右側肢體偏癱,憑著堅強的毅力,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靠著半側肢體支撐,堅守工作崗位17年。他先后被授予“省級優秀園丁”、“全國優秀教師”、“愛崗敬業模范教師”等光榮稱號,多次受到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獎勵。新華網、《燕趙都市報》、《承德日報》、承德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對他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 卜延榮同志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了新時期廣大教師心系學生、情灑教育的良好形象,他的事跡充分體現了對黨、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體現了一名普通教師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先進代表和學習榜樣。大力宣傳學習卜延榮同志的先進事跡,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開展“干部作風年建設”和師德建設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教育意義,對于全體黨員干部、教育工作者牢固樹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執教為民的思想,全面推進教育事業和諧發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認識和深刻理解向卜延榮同志學習的重大意義,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激勵和示范作用,在本縣區、本學校迅速掀起向卜延榮同志學習的高潮,確保學習活動取得實效。 二、精心組織,深入開展向卜延榮同志學習活動 全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向卜延榮同志學習的活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把學習活動抓緊抓實抓好。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和校園其它宣傳文化陣地,大力宣傳卜延榮同志的先進事跡,組織開展卜延榮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集中收看專題節目等,認真組織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學習。各級黨組織要以支部為單位安排一次專題學習討論。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發現典型、培養典型、樹立典型、宣傳典型。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一批我市教育系統的先進典型,要通過舉辦事跡報告會、組織召開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先進典型。 全市廣大教師要以卜延榮同志為榜樣,學習他“牢記黨的宗旨,情系教育,愛灑師生,全心全意為教育發展服務的可貴品質;學習他扎根山區,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忘我工作的無私奉獻精神;學習他關愛學生,艱苦奮斗,嚴謹務實,頑強拼搏的工作作風”。樹立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不斷開創新業績,實現新跨越;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爭做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工作者,爭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教師,為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新貢。 三、結合實際,確保學習活動取得實效 當前,我市教育事業正處于又好又快發展的時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任務更加繁重。在這種新形勢下,全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學習卜延榮同志的先進事跡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結合起來,與師德建設年活動結合起來,與當前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以開展向卜延榮同志學習活動為契機,振奮精神,堅定信心,改進作風,把全部心思聚合到做好當前工作上來,把學習先進的效果轉化為立足本職、干事創業、爭創一流的動力,切實營造“謀事、干事、干成事”的濃厚氛圍,緊緊圍繞全市教育系統和本單位工作目標,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點滴做起,愛崗敬業,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努力在提高師德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提高辦學能力,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等方面下功夫,在提高水平、促進發展上有新的作為,在爭先創優和落實目標上有新的突破,把每一項任務、每一個目標落到實處,全面完成教育系統的各項目標任務,不斷開創全市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附:卜延榮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丹心不改鑄師魂 --------- --全國優秀教師卜延榮先進事跡 1949年6月,卜延榮生于隆化縣灣溝門鄉茶棚村盤梁上自然村,1971年參加教育工作,從教38年來,他一直堅持在農村教育第一線,家鄉偏僻的農村小學留下了他辛勤育人的身影,他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心愛的教育事業和可愛的孩子們,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自1990年2月受傷造成右側肢體偏癱后,他用左手重新拿起了粉筆,靠半側肢體堅守崗位19載,他用默默無聞的工作詮釋了一名人民教師的高尚情懷。《承德日報》頭版頭條、《燕趙都市報》、新華網、承德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 無悔的選擇 卜延榮家住隆化縣灣溝門鄉茶棚村盤梁上自然村。村子在大山深處,只有十幾戶人家,到茶棚村還有七八里崎嶇的山路,到鄉里則要30多里。卜延榮自幼家庭貧困,沒有能力供他上學,但他聰明伶俐,酷愛讀書,他外祖母家的旁邊有一所學堂,他借住外祖母家的機會,常常在教室的門外偷聽先生講課,他的誠心感動了先生,因此他被特許在教室里旁聽,但學習成績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教書的先生特別喜歡他,他也非常地崇拜先生,于是長大后當一位教書先生便成了卜延榮小小的理想。1971年春天,因為村里的小學缺老師,村書記找到初中畢業的卜延榮,看到偏僻山村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想起自己當年的求學經歷,卜延榮動心了,第二天就拿起教鞭當上了一名民辦教師。 每天走幾里山路去上課,回家再到地里幫忙。每月除了幾塊錢的工資,還能掙一些工分,而且因為成了村里的老師,家長、孩子們打心眼里尊敬他,這讓22歲的卜延榮從教學工作中享受到很多幸福和快樂。正因如此,卜延榮的教學勁頭很足,他親自到縣城買來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自學,利用業余時間做摘錄、記筆記,每一學期,卜老師都能積累厚厚的兩大本,而且卜老師虛心向老教師求教,有空閑時間就去聽老教師的課,回到家仔細琢磨教學過程。為了讓自己教的科目成為孩子們喜歡的課堂,卜老師認真備課,細心鉆研教材,還用自己的巧手自制了許多實用的教具,自費參加了繼續教育。因為工作勤懇,任勞任怨,教學成績突出,他多次受到校、鄉、縣里的表彰獎勵。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偏僻的茶棚村也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在承德市工作的哥哥看到每月只掙十幾元錢且起早貪黑工作的卜延榮,幾次勸他離開教師崗位去承德市工作,但是卜延榮面對熟悉的校園、可愛的孩子和朝夕相處的同事,他毅然拒絕了弟弟的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到教書育人的行列。1982年3月,茶棚村又選他當村干部,當村干部工作壓力小,工資不拖欠,教師工作辛苦況且工資還常被拖欠,“我不當教師,學校就會撤掉,這里的孩子就要翻梁跑到二十里外的地方讀書”,想到這些,卜延榮婉言謝絕了。十幾年對教育的執著追求也獲得了回報,1986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正是這一年,卜延榮17歲的兒子不幸遭遇車禍,“我失去了一個兒子,但我的學生都是我的兒女”。經歷了喪子之痛的他只要來到學校一切不愉快就全忘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1986年他獲得了河北省政府授予的“園丁獎”,這是一個偏僻山村小學教師想都不敢想的殊榮,正是憑借著這些出色的成績,1987年3月,在當了17年民辦教師后,卜延榮光榮地成了一名公辦教師。這是對卜延榮教學成績的最好回報和鼓勵,同時也為“這輩子交給教育,交給孩子們”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堅定的信念 卜延榮在教師崗位辛勤工作并愉快生活的時候,命運卻在1990年突然轉了一個彎,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了。1990年2月20日下午,卜延榮和學校的韓文景老師一起去東梁(自然村)家訪。回來的路上,路過一個下坡時,卜老師騎的自行車車閘突然不好使了,車子失去了控制,人一頭栽到路邊一米多深的坎下,頓時人事不醒,同行的韓老師趕緊去喊人。在校長、同事和鄉親們的幫助下,幾經周折,當天深夜他被送到了縣醫院,第二天早晨做了開顱手術。昏迷了幾天之后,卜老師開始清醒,雖然命保住了,但右側肢體已行動不便。右側肢體偏癱,給卜延榮的教師生涯籠上了濃濃的陰影,42歲的卜延榮變得沉默寡言,昔日美好的憧憬都變成了泡影,躺在病床上的卜延榮時常面對天花板發呆。學校的校長、同事、周圍的鄉親們紛紛到醫院看望他,他教過的很多學生也陸續到醫院看望他,一封封孩子們寫來的盼他早日康復回學校上課的書信經常寄到他的病房,這些讓卜老師感動不已。是拿著國家的薪金在家養病,還是練習用左手寫字憑半側肢體站在三尺講臺講課,還要練習說話,擺脫舌頭發直、吐字不清的困擾,難易程度可想而知,但卜延榮做出大膽的決定,向三尺講臺沖刺,跟孩子們在一起,享受生活的樂趣。“當時農村缺教師,我是一名黨員,我不能在家當一個廢人。孩子們需要我,跟孩子們在一起,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樂”,守侯著這份美好的希望,卜延榮開始練習用左手寫字,病房的病友和醫院的醫生向他投來異樣的目光,但卜延榮從沒灰心,用左手練字的信心從沒有動搖過,沉默寡言的他性格開朗了,話語也多了,人也格外有精神了。 在隨后養病的一年多里,他除了練字外,還練走路,練說話,甚至練騎自行車。一大摞的練字本讓他練出了用左手熟練寫字的絕活,幾根山上砍下的木棍則陪著他一遍一遍地行走在學校到家的小路上。為練習說話,每天早晨起來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對著天空喊上一陣,幾天后嗓子啞了,他又換另外一種方式,每天拿一本教科書,對照教科書上的文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念,一句話一句話地讀,盡力做到發音清楚,小學六個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不知讀過多少遍,最后說話、讀書全部流暢。為了以后上班節省時間,卜延榮還練習騎自行車,對于一位偏癱的人學騎自行車可想會是怎樣的困難,從這邊上去從那邊摔下來,臉上、身上的傷不計其數,但他還真的學會騎自行車。練寫字、說話、走路、騎自行車所付出的艱辛,只有卜延榮自己知道。1991年10月,教學所需要的寫字、說話、制作教具、騎自行車都具備了,他不顧妻子、兒子、學校校長的勸說,拄著拐棍,拖著偏癱的身體又回到了曾經熟悉的校園,回到了孩子中間,開始了新的征程。 艱辛的歷程 在隨后的19年里,卜延榮就這樣拖著偏癱的身體先后在娘娘廟小學、東底溝小學到現在的茶棚小學任教。組織需要他在哪里教學,卜延榮就毫無怨言地生活在哪里。1993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卜延榮被調到離家20多里的東底溝小學教學,從家到學校要翻一道大梁,為節省時間,不耽誤上課,卜延榮決定住在學校。有空閑的時間,卜延榮用左手將小學生漢語拼音表、乘法口訣表、識字、幾何圖形等制成教具,張貼或懸掛在教室的墻上,營造學習氛圍,提高學習興趣。由于卜延榮身體偏癱,他用過的黑板正下方常備一個自制的小木匣裝粉筆和板擦。鄉下偏僻的小學,絕大多數是復式班,卜延榮也不例外。同一個教室里,教兩個年級,如果一年級朗讀,三年級就寫字。語文、數學、思品、美術、音樂、體育等均由他一個人負責。只語文、數學、思品三科每天至少寫六個教案,對于一個正常的教師來說,教學任務已是很繁重,可對于一位偏癱的教師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除了備課寫教案外,批作業、輔導個別學生也是每天必備的工作。批完各科作業、放學后寫完全部教案,經常是日落西山或是滿天繁星的時候,卜延榮拖著疲憊的身體還要自己做飯,靠一只左手從點火到做熟飯常常需要兩個小時,頓頓煮掛面或方便面,或蒸蒸家里送來的現成飯,每頓飯“一菜一湯”,“一菜”就是咸菜,“一湯”就是一碗白開水,如此而已。要改善生活,只有周六、周日回家實現夢想。1999年3月的一個周末,卜延榮象往常一樣放學后批完作業寫完教案回家,由于天色已晚且騎自行車,在梁上攛下山溝,等他醒過時已是夜間11點,他一瘸一拐的摸出溝到村民李喜三家住下,說完事情經過后別人很驚訝,但他還笑著說:“我去閻王府報到,閻王大人嫌我年輕,不要我”。雖然跟頭不斷,但只要來到學校,他就高興。2000年,他帶的班在全縣畢業班小考中獲得全縣第9名,偏僻農村的簡陋小學居然把許多條件優越的小學拋在后面,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學生們愛戴他,鄉親們尊敬他,他與東底溝的學生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拖著殘疾的身體,他在東底溝一呆就是7年。 在隨后的工作中,他又在茶棚小學任教,因為教小學,冬天砸煤、生爐子、往暖壺里灌開水等都得他干。為不耽誤孩子們上課,每天早上,卜延榮都要早起1個多小時,匆匆吃口飯,就往學校趕。因為山路崎嶇不平,再加上只能是一側的身體控制自行車,往返從家到學校的路上,摔幾個跟斗是常事,臉刮傷、手蹭破、腿摔腫更是家常便飯。為不影響上班和以后更好的工作,卜延榮的衣服兜里創可貼、跌打損傷藥必不可少。由于做過開顱手術,為控制頭疼和抑制記憶力減退,去痛片和健腦丸是辦公室抽屜里必備的藥品。有一次,教室的門壞了,卜延榮早早到學校修理門,結果整扇門倒了,由于行動不便,他整個人被門砸在下面,動彈不得,半小時后,學校的劉景邦老師才到學校,見到情景,非常著急,把整扇門挪走了,他才從門底下出來,幸虧沒出大礙。但是這些事他從來不讓別人告訴妻子和家人,一是怕妻子和家人擔心,二是怕他們不讓他教學。 從茶棚村小學到卜延榮的家里,有七、八里的山路,還要過一道河,逢夏季發河漲水,卜延榮就得推著自行車淌水過河,冬天,河水凝凍成冰,白雪覆蓋上面,正常人踩上去直打滑,何況一個偏癱的人,困難可想而知。為不耽誤第二天上課,卜延榮等學生放學寫完全部教案就已經很晚了,他還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回家。回去的時候是上坡,自行車只能推著,只能把自行車當成拐棍。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卜延榮在這山路上行走了19年,19年行程有3萬公里。漫漫長路中,留下了卜延榮瘦弱而又殘疾的身影,三尺講臺上,書寫了卜延榮用左手教書的光彩華章。 幸福的微笑 凡是當過卜延榮學生的都有切身的感受,他愛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在他的心理都是可以塑造的,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讓別人從縣城批發站批發一些鉛筆、寫習本等,無償地獎勵給學習進步的學生、遵守紀律的學生、愛護公物的學生等,尤其對個別家庭困難的學生和單親家庭的學生,卜延榮更是格外關照,不僅從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給予熱情的關懷。學生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跟他說,他也把孩子們當成自己的兒女,卜老師既是嚴師又是慈父。從教38年他給學生買的筆,本、資助貧困學生的物品和錢不計其數。在東底溝小學教學的5年里,他住在學校,晚上附近學生自愿到學校上晚自習,他自愿給學生補課,教學成績在當地很出名。卜延榮多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嘉獎,被縣教體局評為“師德標兵”。 從教38年的卜延榮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在他教過的近千名(農村班容量小)學生中,許多人考上了大學,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85屆的韓曉磊、李國莉現在都在美國工作生活。卜延榮看到學生們有出息,心里特別高興,覺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尤其是每年春節的時候他最高興,學生們從天南海北回來,都會到家里看看,每當談論起這些學生,卜延榮的臉上就漾出了掩飾不住的幸福。 卜延榮眷戀著三尺講臺,眷戀著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自1991年重上講臺后,教育局領導、學校校長逢年過節都要到學校看望他,同時給他“約法三章”,中心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可以不參加,刮風下雨(雪)的天氣可以不上班,各類學習可以不參加,但卜延榮沒有認真履行規則,中心校組織開教師會及其他教學活動他提前一天報到,沒極特殊情況從沒耽誤上課。為提高自身素質,他拄著拐杖到進修學校參加三年函授學習,在存瑞中學學習計算機技術,不管在哪里學習,同班同學看著拄著拐杖但寫出一手漂亮的左手字的時候,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當有人提起他是不是多拿國家工資的時候,卜延榮微笑地說:“拿黨和國家給的工資,就足夠了,要對得起工資”。 卜延榮用左手書寫著絢麗的人生,享受著生活的樂趣,但在卜延榮內心深處唯一愧疚的是他的妻子,在茶棚村盤梁上自然村的村子深處,卜延榮家住的三間房子年久失修,很多地方的泥土已經脫落,家里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家里很清貧,卜延榮以微薄的工資養活著一家老小,家里的5畝地,還有里里外外的活都是妻子在忙活,可妻子從來沒什么怨言。 從教38年來,卜老師用滿腔熱情經營著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當年身材魁梧,結實健壯的小伙子已經變成面容清瘦、滿臉皺紋的老頭,但卜延榮對教育的癡心沒有改變,今年已經60歲的卜老師,到年底就要退休了。“教學是我生活的最大樂趣,退休后我還愿意教學”,正是有一批象卜延榮這樣的老師堅守在偏僻的農村,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傳遞著知識的火把,也正是這批人托舉著農村教育的希望。 這就是卜延榮,一個平凡而樸素的偏僻農村小學教師,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沒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卻用自己嚴謹的工作和生活態度,幾十年如一日的譜寫了一首平凡而美麗的贊歌。在他的身上,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扎根山區、堅守崗位的愛崗敬業精神,迎難而上、永不放棄的樂觀主義精神,自立自強、不畏艱辛的艱苦奮斗精神,關愛學生、勤奮工作的無私奉獻精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事業,正因為有了象卜延榮老師一樣的人而輝煌,他們這樣的人,是我們的脊梁,是我們的中堅。
|